重要提示: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违者账号将被封禁!
查看《购买须知》>>>
首页 > 职业技能鉴定> 农业系统职称考试
网友您好,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搜题
拍照、语音搜题,请扫码下载APP
扫一扫 下载APP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二种方式”指的是科学技术()。

A.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B.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C.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D.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答案
查看答案
更多“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相关的问题

第1题

自然学科领城中许多重大发明与发现,如(),对于传统观念的冲击和对人类精神文化新体系的建产生过巨大作用。

A.基督教的形成

B.哥白见的目心说

C.牛顿的自然观

D.达尔文的遗化论

E.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5题。 1944年9月7日,爱因斯坦在给麦克斯·玻恩的一封信中写道:“个人所能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5题。

1944年9月7日,爱因斯坦在给麦克斯·玻恩的一封信中写道:“个人所能做的就是作出了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冷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爱因斯坦所说的伦理,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准则。荀子说:“圣人者,尽伦者也。”意思是圣人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科技工作者也应当成为这样的“圣人’。许多科学家不仅以伟大的科学成就彪炳于世,而且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万古流芳。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居里夫人数年如一日,从上吨的铀矿渣中提炼出一克纯镭,已传为科学史上的佳话。这里,生动地体现出坚定的伦理信念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力量。“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若不正己,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岂能愈疾?”从事任何科技工作都存在正己和正物的问题,都要有高尚的道德,而不能认为科学与道德无关。

然而,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又确实不容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德国科学家为法西斯出力。爱因斯坦对此极为不满,讥讽他们为脊髓比脑髓起着“远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强调“坚定”,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在成功和失败的时刻,同样要高举伦理的信念,讲科学道德。成功意味着名利双至。有的人在默默无闻的时候,尚能谦虚谨慎,一旦功成名就,则判若两人。曾发现胰岛素、荣获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巴丁,起初主动要求到麦克劳德实验室工作,请麦指导,还提出与麦联合发表文章。可是,当他名声鹊起以后,却矢口否认麦的功绩,似乎麦不应分享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评选工作中的这桩著名“公案”表明,成功对于科技工作者的伦理信念是多么严肃的考验。

挫折和失败本来是常事,许多科技工作者正是从失败走向成功。达尔文甚至说,用一个词就可以道出他35年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不过,也有人经不起失败的考验,或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或者弄虚作假,投机钻营。什么“曙人”、“N射线”、“经络小体”、“人工活细胞”之类的科学丑闻,大抵是那些经不起失败考验又不愿付出艰巨劳动、道德堕落的人的“杰作”。

两极看来相反,实质相通。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时刻“缺德”,无非都是为了追名逐利。名利思想不除,伦理信念不举。试看古今中外之科学史,宁不信乎?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画线语句中的“后者”指代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3分)

这个画线语句流露出了爱因斯坦对_____________现象的批评。(不超过24个字)(3分)

本文提倡的科学工作者的“伦理”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从居里夫人、二战中“为法西斯出力”的德国科学家、巴丁、达尔文和那些“杰作”制造者的事例,可见科技工作者的“伦理”有哪些具体内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因斯坦为在科学界弘扬“伦理”,采取的行动是: 。(不超过25个字)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 1944年9月7日,爱因斯坦在给麦克斯·玻思的一封信中写道:“个人所能
做的就是作出了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冷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爱因斯坦所说的伦理,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准则。荀子说:“圣人者,尽伦者也。”意思是圣人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科技工作者也应当成为这样的“圣人”。许多科学蒙不仅以伟大的科学成就彪炳于世,而且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万古流芳。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 的那样。”岳里夫人数年如一日,从上吨的铀矿渣中提炼出0.1克纯镭,已传为科学史上的佳话。这里,生动地体现出坚定的伦理信念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力量。“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若不正己,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岂能愈疾?”从事任何科技工作郓存在“正己”和“正物”的问题,都要有高尚的道德,而不能认为科学与道德无关。 然而,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又确实不容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德国科学家为法西斯出力。爱因斯坦对此极为不满,讥讽他们为脊髓比脑髓起着“远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强调“坚定”,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在成功和失败的时刻,同样要高举伦理的信念,讲科学道德。成功意味着名利双至。有的人在默默无闻的时候,尚能谦虚谨慎,一旦功成名就,则判若两人。曾发现胰岛素,荣获l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班廷,起初主动要求到麦克劳德实验室工作,请麦指导,还提出与麦联合发表文章。可是,当他名声鹊起以后,却矢口否认麦的功绩,似乎麦 不应分享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评选工作中的这桩著名“公案”表明,成功对于科技工作者的伦理信念是多么严肃的考验。 挫折和失败本来是常事,许多科技工作者正是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达尔文甚至说,用一个词就可以道出他35年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不过,也有人经不起失败的考验,或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或者弄虚作假,投机钻营。什么“曙人”、“N射线”、“经络小体”、“人工活细胞”之类的科学丑闻,大抵是那些经不起失败考验又不愿付出艰巨劳动的道德堕落的人的“杰作”。 两极看来相反,实质相通。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时刻“缺德”,无非都是为了追名逐利。名利思想不除,伦理信念不举。试看古今中外二之科学史,宁不信乎?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超过15字)(4分) 答:

第二段画线语句中的“后者”指代的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3分) 这个画线语句流露出了爱因斯坦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的批评。(不超过24字)(3分)

爱因斯坦为在科学界弘扬“伦理”,采取的行动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字)(4分)

本文提倡的科学工作者的“伦理”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3分)

从居里夫人、二战中“为法西斯出力”的德国科学家、班廷、达尔文和那些“杰作”制造者的事例,可见科技工作者的“伦理”有哪些具体内涵?(8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根据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1944年9月7日,爱因斯坦在给麦克斯。玻恩的一封信中写道:“个人所能做的就

根据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1944年9月7日,爱因斯坦在给麦克斯。玻恩的一封信中写道:“个人所能做的就是作出了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冷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爱因斯坦所说的伦理,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准则。荀子说:“圣人者,尽伦者也。”意思是圣人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科技工作者也应当成为这样的“圣人”。许多科学家不仅以伟大的科学成就彪炳于世,而且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万古流芳。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居里夫人数年如一日,从上吨的铀矿渣中提炼出一克纯镭,已传为科学史上的佳话。这里,生动地体现出坚定的伦理信念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力量。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若不正己,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岂能愈疾?从事任何科技工作都存在正己和正物的问题,都要有高尚的道德,而不能认为科学与道德无关。

然而,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又确实不容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德国科学家为法西斯出力。爱因斯坦对此极为不满,讥讽他们为脊髓比脑髓起着“远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强调“坚定”,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在成功和失败的时刻,同样要高举伦理的信念,讲科学道德。成功意味着名利双至。有的人在默默无闻的时候,尚能谦虚谨慎,一旦功成名就,则判若两人。曾发现胰岛素、荣获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巴丁,起初主动要求到麦克劳德实验室工作,请麦指导,还提出与麦联合发表文章。可是,当他名声鹊起以后,却矢口否认麦的功绩,似乎麦不应分享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评选工作中的这桩著名“公案”表明,成功对于科技工作者的伦理信念是多么严肃的考验。

挫折和失败本来是常事,许多科技工作者正是从失败走向成功。达尔文甚至说,用一个词就可以道出他35年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不过,也有人经不起失败的考验,或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或者弄虚作假,投机钻营。什么“曙人”、“N射线”、“经络小体”、“人工活细胞”之类的科学丑闻,大抵是那些经不起失败考验又不愿付出艰巨劳动、道德堕落的人的“杰作”。

两极看来相反,实质相通。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时刻“缺德”,无非都是为了追名逐利。

名利思想不除,伦理信念不举。试看古今中外之科学史,宁不信乎?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5个字)

爱因斯坦为在科学界弘扬“伦理”,采取的行动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本文提倡的科学工作者的“伦理”的核心是什么?(不超过5个字)

从居里夫人、二战中“为法西斯出力”的德国科学家、巴丁、达尔文和那些“杰作”制造者的事例,可见科技工作者的“伦理”有哪些具体内涵?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三国、西晋时期有哪些着名的刻石?为什么说它对后代书家已经孕育发生过重要影响?请举例阐明。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5题 正如罗素先生所说,近代以来,科学建立了一种理性的权威——这种权威和以往
任何一种权威不同。科学的道理不同于“夫子曰”,也不同于红头文件。科学家发表的结果,不需要凭借自己的身份来要人相信。你可以拿一支笔,一张纸,__________备几件简单的实验器材,马上就可以验证别人的结论。__________,这是一百年前的事。验证最新的科学成果要麻烦得多,__________这种原则一点都没有改变。科学和人类其他事业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平等的事业。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这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没有平等:从打孔孟到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上面说了,拿煤球炉子可以炼钢,你敢说要做实验验证吗?你不敢。炼出牛屎一样的东西,__________得闭着眼说是好钢。在这种框架之下,根本就不可能有科学。 科学的美好,还在于它是种自由的事业。它有点像它的一个产物互联网(Internet)——谁都没有想建造这样一个全球性的电脑网络,大家只是把各自的网络连通,不知不觉就把它造成了。科学也是这样的,世界上各地的人把自己的发明贡献给了科学,它就诞生了。这就是科学的实质。一种自由发展而成的事业,总是比个人能想出来的强大得多。参与自由的事业,像做自由的人一样,令人神往。现在总听到有人说,要有个某某学,或者说,我们要创建有民族风格的某某学,仿佛经他这么一规划、一呼吁,在他画出的框子里就会冒出一种真正的科学。老母鸡“格格”地叫一阵,挣红了脸,就能生一个蛋,但科学不会这样产生。人会情绪激动,又会爱慕虚荣。科学没有这些毛病,对人的这些毛病,它也不予回应。最重要的是:科学就是它自己,不在任何人的管辖之内。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科学是人创造的事业,但它比人类本身更为美好。我的老师说过,科学对中国人来说,是种外来的东西,所以我们对它的理解,有过种种偏差:始则惊为洪水猛兽,继而当巫术去理解,再后来把它看作一种宗教,拜倒在它的面前。他说这些理解都是不对的,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老师说得很对。我能补充的只是:除了学习科学已有的内容,还要学习它所有、我们所无的素质。我现在不学科学了,但我始终在学习这些素质。这就是说,人要爱平等、爱自由,人类开创的一切事业中,科学最有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两样做根基。对个人而言,没有这两样东西,不仅谈不上成就,而且会活得像一只猪。(节选自王小波《科学的美好》,见《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从下面关联词语中选择一组填入第一段的横线处,意思最为恰当的是A.或者 不过 当然 还B.或者 当然 但是 也C.乃至 当然 但是 还D.乃至 不过 当然 也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听力原文:太多的压力有害健康,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各种恶性肿瘤疾病都与

听力原文: 太多的压力有害健康,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各种恶性肿瘤疾病都与压力水平高度相关,压力已经成为影响个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压力引发的某些生理疾病可能有致命的危险,例如高血压和心脏病;压力还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加重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压力还会引起一些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会引起焦虑和抑郁。当处于压力之下时,一般人都会更多地喝酒或是大量地吸烟,这是一种直接的压力缓解方式。还有些人因为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却没有健康的饮食和锻炼的安排。他们会减少睡眠,或是由于焦虑而影响睡眠质量。他们可能疲于应付工作和日常的压力,以至于对自己的生活有些失控,无法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去看医生或是牙医。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而一项新研究显示,短暂的压力有助于细胞释放出大量的伴随分子,可以捕捉受损及不好的蛋白质,有助于修补及消除细胞的损伤,从而对抗损害,增加寿命。研究人员指出,蛋白质是细胞的基本组成,蛋白质需要保持固定的形状才能维持特定的功能,而伴随分子可让蛋白质维持固定的形状。这些伴随分子的产生是由压力所引发的,它的功能为避免蛋白质受损、蛋白质的变形及避免压力造成更进一步的损害。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以一种蛔虫为研究对象,因为蛔虫的生化环境类似于人类。他们发现,当伴随分子无法作用时,蛔虫的生命会较短;而当此基因为了对抗压力而过度作用时,蛔虫的生命就变长了。这些发现显示,伴随分子对所有生命体都有明显的好处,而对人类也可能有同样的结果。

41.下列哪项不是文中提到的关于压力过大所产生的危害?

42.面对太多的压力一般人怎样做?

43.“伴随分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4.为什么说蛔虫研究的结果对人类也可能有效?

(41)

A.压力过大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B.压力过大可引起焦虑和抑郁现象

C.压力过大可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D.压力过大可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下面的白话文,完成 22~26 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

阅读下面的白话文,完成 22~26 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年后,苏轼(公元1037-“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越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程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因素的促进,我们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善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第 22 题 阅读从开头到“艺术就越优秀”几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9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1~15题 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1928-),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学院教
授,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委员、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1999年英国《前景》杂志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乔姆斯基排名第一。乔姆斯基也是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的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20世纪全世界前十位最伟大科学家中目前唯一在世者。 乔姆斯基1947年开始从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哈里斯(Z.Harris)研究语言学。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后来他发现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有很大局限性,转而从数学角度论证以前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不适用于描写自然语言,并第一次采用类似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具有普遍性和高度形式化的“装置(device)”来生成语言中所有的句子,在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形式主义模型方法建立了“生成语法理论”。1955年他完成的博士论文《转换分析》和1957年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句法结构》成为这一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奠基标志。“生成语法理论”被公认为是使语言学成为真正意义科学的突破,也是20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语言科学理论和认知科学理论,并带来了一场“认知科学革命(CognitiveRevolution)”。 乔姆斯基建立的理论学说不但在语言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地位,而且也推动了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许多学科的发展。乔姆斯基提倡理性主义,批判经验主义;提倡心理主义,批判行为主义:这些语言哲学思想使他成为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明确指出人类先天的语言能力是生物遗传与进化的结果,把语言学看作一种心理学,而且最终是生物学,是研究人类这一最高等生物的大脑机制的科学,为此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杰出贡献奖”:他在心理学和生物学界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科学界与爱因斯坦齐名。计算机科学特别是程序语言文法及语言信息处理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也与乔姆斯基的理论学说有着密切关系,乔姆斯基也被称为“计算机信息处理科学之父”。乔姆斯基对大学的功能、知识分子的责任、西方主流传媒的片面倾向、美国的霸权主义等方面都有广泛深入的论述,他先后撰写了40多本有关的著作,他的《911》和《帝国主义野心》等著作探讨了“9·11”后世界的变化。因此乔姆斯基也被公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黄正德等《乔姆斯基教授简介》,选自《乔姆斯基访问北京专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乔姆斯基1947年开始从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哈里斯研究语言学”这句话中“从”是指A.随从B.顺从C.师从D.自从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国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是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详细研究的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原因的解释是靠不住的。报告的主要作者,担任华盛顿大学、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研究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至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他们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变动,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和夏季的温差非常大。 因此, 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吹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型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和“短期变动”指的是: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和月温差的变化。

B.北半球从1900年以来月温差的变化和1975年以来冬季变暖。

C.大气环流型式的变化和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气温变化。

D.全球气象情况的自然变化和大气环流型式的变化。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烹饪对人类从()时期进入文明时期,曾有过重大的影响。A.开始B.原始C.蒙昧D.熟食

烹饪对人类从()时期进入文明时期,曾有过重大的影响。

A.开始

B.原始

C.蒙昧

D.熟食

点击查看答案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TOP
重置密码
账号:
旧密码:
新密码:
确认密码:
确认修改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购买前请仔细阅读《购买须知》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服务协议》《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已付款,但不能查看答案,请点这里登录即可>>>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系统为您生成的账号密码如下:
重要提示: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违者账号将被封禁。
发送账号到微信 保存账号查看答案
怕账号密码记不住?建议关注微信公众号绑定微信,开通微信扫码登录功能
请用微信扫码测试
优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