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违者账号将被封禁!
查看《购买须知》>>>
首页 > 职业技能鉴定> 服务行业人员
网友您好,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搜题
拍照、语音搜题,请扫码下载APP
扫一扫 下载APP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汪曾祺在《说短》一文中写道:“写小说要像说话,要有语态。说话,不可能每一个句子都很规整,主语、谓语、附加语全都齐备,像教科书上的语言。教科书上的语言是呆板的语言。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这样的语言才明确。”请仔细阅读《受戒》,指出不是出自此文的句子()。

A.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B.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

C.“大雄宝殿”,这才真是个“大殿”。一进去,凉嗖嗖的。

D.也许,一船鸟,一船百合花。深巷卖杏花。

答案
查看答案
更多“汪曾祺在《说短》一文中写道:“写小说要像说话,要有语态。说话,不可能每一个句子都很规整,主语、谓语、附加语全都齐备,像教科书上的语言。教科书上的语言是呆板的语言。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汪曾祺认为“一个当代的中国作家应该是一个通人”,“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和民间文学”要有一种“打通”
。他曾在《作家应当是通人》一文中举例说:我在湖南桑植读到过一首民歌:姐的帕子白又白,你给小郎分一截。小郎拿到走夜路,好比天上峨眉月。我当时立刻就想到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两者想象的奇绝超迈有相似处。仔细体会《受戒》一文作者“打通”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努力,并按原文填空。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作家胡兰成对《封锁》的评价很精当,但也指出了张爱玲创作的不足:“我喜爱这作品的精致如同一串珠链,但也为它的太精致而顾虑,以为,倘若写更巨幅的作品,像时代的纪念碑式的工程那样,或者还需要加上笨重的钢骨与粗糙的水泥。”时有评论家诟病张爱玲小说取材狭窄、单一,文学视野不够阔大,但是学者陈子善通过对张爱玲的《自白》一文和多篇小说的解读、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即古典的传统和“新文学”的传统,正是张爱玲所要继承更要发扬光大的。研读张爱玲不能不重视她的这种文学姿态。张爱玲曾说:“我是熟读《红楼梦》,但是我同时也曾熟读《老残游记》《醒世姻缘》《金瓶梅》《海上花列传》《歇浦潮》《二马》《离婚》《日出》。”关于上述张爱玲熟读的作品,正确的说法是()。

A.《醒世姻缘》亦称《醒世姻缘传》,是明末西周生写的长篇文言小说,堪称晚明的浮世绘。

B.《海上花列传》,清末长篇小说,韩邦庆著,该书以吴方言写成。张爱玲曾将其译为国语本。

C.《二马》《离婚》均为老舍的小说,前者写于英国,后者是三十年代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创作的。

D.《日出》是曹禺的经典话剧剧本,创作于1935年春。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 11~15 题。 读到一首好诗,一个精辟的警句,不仅能引起人会心的微笑,有的还会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 11~15 题。

读到一首好诗,一个精辟的警句,不仅能引起人会心的微笑,有的还会使人有茅塞顿开感。它们像钥匙、像火把、像路标,能打开心扉,照亮道路,指明方向。

像“无诗转为读书忙”就是这样的一句。常写东西的人,大都把写作看作事业,看作爱好,但总得有所感才可发可写。而“感”又不像自来水,打开龙头就往外流。无感可发时怎么办呢?像鲁迅说的那样,写不出时不硬写,“随便翻翻去”。翻了,就会长知识,所谓的灵感往往也就会倏忽而至。

谈起读书,人们都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在读到明人李乐这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时,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调整好了,即使身处闹市通衢,不也像没有“五浊”①干扰的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庙一样了吗?

但是,当读到鲁迅先生说的:“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便不由为自己发现的乐趣感到惭愧了。并进而警觉起来。

人常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鲁迅晚年体重不过三四十公斤,衰弱得很。说他骨头硬,实际上是说他的思想硬、信念硬。

晚明黄道周被清兵俘虏就义时,不肯跪。刽子手砍了一刀,头未掉,刽子手害怕了,跪下道:“请先生坐下。”一个身陷缧绁的文弱书生,却能使一个身强力壮弓一执钢刀的刽子手跪下,骨头是够硬的。

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历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骨头都是硬的。他们在爱国爱人民,深明民族大义这一点上,是从来不含糊的。

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除了来自实践外,当然也来自精神养料的培养。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显然与他的好学精神有关。他的学习法,用现代人的习惯,可粗略地概括为“四要”。即要读书.要思考,要观察,要比较。他主张,读好书,也读点“帝国主义者”的书。[甲];读“死书”,[乙]。[丙],不能把脑子让给“别人跑马”。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丁]

《明史》称黄道周“文章风节高天下”。我们则完全可以说,鲁迅文章悬日月,鲁迅风节照千古!在鲁迅的作品中,到处都是“钥匙”、“火把”与“路标”,开卷就可以得益。但更主要的还是学他的为人,学他的志节。为此,就要学习他那种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的精神,不断净化自己,做一个“骨头硬”的中国人。

[注](1五浊:佛教名词,即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第 11 题 第二段中有一个现成的语句,跟“写不出时不硬写,‘随便翻翻去’”相近,它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阅读小说片段,然后回答 36~38 小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

阅读小说片段,然后回答 36~38 小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第 36 题 这里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沙子龙形象的?(4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阅读小说《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下列小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

阅读小说《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下列小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采用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沙子龙形象的?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⑴收到儿子的第一封信,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轮流读了一遍。读了之后,又座 谈式地议论,一致认
为这封信似乎没说什么,“我在学校一切都好,请放心”,接着是一句问候和祝愿。信的抬头是:外婆、爸爸、妈妈。

⑵妻子说:概念化。我笑了,说:你们像接圣旨一样,他能写来这封信已经很难得了。 这封信是应儿子的外婆之愿所写。岳母很快发现笔迹不对,说:他的字迹不是这样的。

⑶我坚持这是儿子的亲笔信。可是,岳母找出了证据,她保存着我儿子高中时的作文簿。我还是咬定:几十个字,他不可能让同学代笔。

⑷岳母甚至猜测我儿子在校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无法执笔写信。我说,怎么可能?妻子也说:我越看越不像儿子的笔迹。我说事物都在发展,他进步了,应该高兴。

⑸过了一个月,岳母还在重温我儿子的信,她似乎要读出信中没写出的内容。确实儿子的信太简单,太枯燥了,好像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也不能说没有应付的味道。

⑹岳母的猜测逐渐丰富起来。难怪呀,儿子第一次出远门独立生活,外婆怎能不操心。 她操心惯了,我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她有点“下岗”的感觉。她看电视,关注的是外孙所在城市的气象预报,气温下降,她担心他会不会感冒,最后又落实到笔迹问题。

⑺我给儿子打了电话,说:你再给外婆写封信吧。果然,那封信是儿子让同学代笔的。 我关照:这回你自己写,大学生了,信还让别人代笔,像话嘛?他说:不是有了一封了吗? 不过,他还是承诺:好吧。

⑻岳母就开始等待信的抵达。妻子发短信:信何时发?儿子回复:正在写。过三天,妻子又一个短信:告诉发信时间。回复:今日寄。

⑼十天以后,我取楼下信箱的报纸,仍没有信件。我悄悄打电话说:到底寄出了没有? 儿子说:爸,我发伊妹儿吧。我说:外婆就等你的信了,还是来手写的信吧,说定了。

⑽我知道儿子已经陌生了纸和笔,他敲击键盘十分熟练,像饿了的鸡啄米粒。我对岳母说:大概邮路出了问题,再等几天吧。

⑾我和妻子共同隐瞒着儿子未发信的事实。妻子频繁发短信。我说:别为难他了,现在,有几个人还寄手写的信?

⑿我知道绕不过去,还是打了电话。我说:无论如何,你不能拖了,你外婆只有看到你的亲笔信,才能得到安慰,获得满足。

⒀晚上,儿子打来电话。他一个礼拜,总会来个电话,还点名要让外婆听电话。他的习惯问候是:都好吗?而且,一一问候。他对外婆说:我这儿都好,您放心,睡好觉。外婆说:信寄出了吗?

⒁儿子说:我已经寄出了。过后,我证实,确实寄出了。儿子不知道他的信的分量(对外婆来说)。我强调:你自己写,字丑没关系。

⒂岳母开始倒计时,我看出,那信,对她来说,像是逐渐走近的外孙——一步一步,一站一站地往家走。岳母不知打哪儿弄来了飞机、铁路交通地图,推断着信件的运行路线和时间。

⒃七天之后,是个星期天,下午三点,妻子下楼,上来的时候,没进门,就喊:妈,信到了。

⒄岳母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了信封。她第一个阅读,好像信里通报了最新感人信息。 她说:这是外孙的字迹了,还是那么幼稚。

⒅我一眼扫过信的内容,说:题材雷同。两封信竟是同样的表达,只是附了一张课程表。岳母说:要学那么多东西呀?别用伤了脑筋。

⒆妻子说:他什么时候用功过。我说:玩电脑他不是很投入吗?不写信了,你们牵挂;来信了,你们又挑剔。岳母说:该写得具体点。好,字迹已经端正了。

⒇我打电话去,表示祝贺,还鼓励了一番,传达了外婆读了信的反应。我说:看到了你的信,外婆睡觉都在笑呢。我要求儿子隔一个月,给外婆来封信,题材不限,随便写点学校生活就行。儿子说好吧,我尽力。他那口气,似乎是我硬把他往纸媒时代拽。

小说围绕“一封家书”展开,具有现实意义。请根据作品内容,从儿子的角度简要归纳本文的主要情节。(4 分)

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手法来塑造“外婆”这一形象?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 (5 分)

对于小说中的“儿子”,有人认为他对“外婆”不孝,有人认为他对“外婆”孝。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在小说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来说明。(3 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收到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的第一封信,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尽管信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儿子”能主动来信问候家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喜。

B.“儿子”的这封信在家里引发了一场争论,“我”的岳母和妻子怀疑信不是“儿子”的笔迹,“我”为了宽慰想念外孙的岳母,坚持说就是“儿子”的亲笔信。

C.因为长期习惯于敲击电脑键盘而陌生了纸和笔,小说中的“儿子”才会迟迟寄来家人尤其是外婆热切盼望的第一封家书,也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字迹太丑,他才会请人代笔。

D.小说情节起伏不大,语言也较平实,“儿子”的简省和外婆的啰唆对比鲜明。从请人代笔到亲自写家书,我们能感受到“儿子”从一点不懂亲情到珍惜亲情的成长。

E.小说通过塑造盼望收到外孙亲笔信的“外婆”和习惯用电脑而疏于纸笔的“儿子”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网络时代老年人与年轻人在亲情的维系与表达上的观念冲突。

网络时代和纸媒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着不同的方式。假如你即将升入大学,就如何更好地维系这份亲情,请简要谈谈你的设想。(4 分)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鲁迅写小说时说,“我也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这可以说明()

A.古代小说这种文体地位不高

B.鲁迅的谦虚

C.鲁迅认为小说不重要

D.小说不重要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借“马”喻人才马年话马,品读借“马”喻人才的古诗文,确实颇有趣味。唐代的韩愈,强调不要埋没人才,在其《杂说》之中谈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提醒人们,有了识才之士才会涌现出无数的人才。宋代黄庭坚在《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中感叹:“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确实,人才如果遇不上“伯乐”,就会被埋没。要发现人才,贵在识才。关于这一点,古人的认识也颇有见地。三国的诸葛亮在其《便宜十六策?阴察》中论述:“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骐骥,要之疾足。”就是说,洗涤不一定非要去大江大河,重要的是能够除掉污垢,马不一定非要骐骥,重要的是能够跑得快。而汉代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指出,挑选马匹,往往因为是瘦马就不予理睬,结果漏掉了良马;选拔人才,往往因为是贫士就看不起,结果失掉了贤人,“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识别贤才,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明。汉代徐干在《中论?修本》篇说:“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三国曹植《矫志诗》道:“道远知骥,世伪知贤。”当然,在用才上还需要注意给人才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使他们把才能显示出来。《乐府诗集?横吹辞?折杨柳歌辞》云:“健儿需快马,快马需健儿。”清代顾嗣协《杂兴》诗写道:“骏马能厉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关键是要正确使用。马年读读古人的这些诗文智语,以史鉴今,对于我们今天在改革大业和经济建设中,发现、识别、重用人才,会有所裨益,真正让一些良才强将,像奔驰的骏马一样,“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唐代岑参《送李副使赴西官军》诗)。从上下文看,“九方皋”指的是:

A.人才

B.伯乐

C.识才之士

D.李子先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6~10题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
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的实际效果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于是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我的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汪曾祺《泰山很大》,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汪曾祺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有删节)下面对第一段文意的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讨论写泰山的笔法及其优劣B.回顾古人对泰山的抒写C.借讨论泰山之不好写,强调泰山的大D.揭示文品如人品的道理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面的便一发而不 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蓝、紫、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前欣赏起来。从初夏到深秋,花几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的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了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不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蓓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成熟的蓓蕾。

这新旧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蓓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乎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公平的、科学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就是这样地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选自《语文报}2004年6月438期)

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8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七段中,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公平的、科学的、友爱的世界”。请结合文章分析这样说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择太阳花的描写从整体到个体,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一段和第五段都用了一个“闪”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点击查看答案

第11题

汪曾祺小说()描写了小和尚明子的受戒和他与村姑小英子之间“相爱”的故事。

A.《人生》

B.《故土》

C.《花街》

D.《受戒》

点击查看答案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TOP
重置密码
账号:
旧密码:
新密码:
确认密码:
确认修改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购买前请仔细阅读《购买须知》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服务协议》《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已付款,但不能查看答案,请点这里登录即可>>>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系统为您生成的账号密码如下:
重要提示:请勿将账号共享给其他人使用,违者账号将被封禁。
发送账号到微信 保存账号查看答案
怕账号密码记不住?建议关注微信公众号绑定微信,开通微信扫码登录功能
请用微信扫码测试
优题宝